设首主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信箱:sdwmwtg@163.com

中国文明网首页 > 专题 > 山东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 全省典型>正文

深入扎实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2012-05-09

来源:山东省文明办 作者:王 小亮

字体:[][][] [打印] [关闭]

突出特色  构建平台
深入扎实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曲阜市文明委

  省文明委“乡村文明行动”动员会召开后,曲阜市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健全组织,以抓教育、抓载体、抓活动、抓管理、抓阵地、抓投入为重点,强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得到了群众拥护,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乡村文明行动”全面实施
  曲阜市辖8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896平方公里,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7万人。省文明委做出“乡村文明行动”部署对于提升农民素质,丰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社会管理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革除陈规陋习,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正逢其时,体现了省委、省文明委对农民群众生活的重视和关爱。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民政局等15个单位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基层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曲阜市关于在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内容、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文明委主任李长胜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市级领导、市直部门“乡村文明行动”联系点制度。各镇街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做到了领导力量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考核制度到位,人员落实到位。
  二、以“六抓”为重点,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顺利实施
  抓教育,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教育是基础,提升素质是关键。为此我市组建农民教育宣讲报告团进行宣讲,同时编印《曲阜市干部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暨农民教育活动读本》8万余册,送到每个农户家中,成为基本教材。围绕“法律法规教育、文明风尚教育、孝贤文化教育、科技致富教育”四个重点,举办各类培训班120余场,受众达20万人次。其中,农民教育暨科技培训班进田间、入菜园、进鸡场、入苗圃,聘请各类专家100余人次,传授林果、家禽饲养、村果栽培、蔬菜种植等技能,受众达6万余人;组织54个省市级文明单位开展了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捐赠1万余份《农村大众》进农家、入大棚、进农场、入果园,有效带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市远程教育电视频道九大栏目近千个节目,供百姓24小时点播,点击率达万次,作用发挥显着,农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抓载体,推进村风民俗建设。以建立完善村居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为载体,提升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水平。目前,全市农村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参与人数达1.7万人,405个行政村红白事由各村理事会负责管理,实行定人数、定餐额、定车辆,有效扼制了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2011年为广大农民群众节约1000万元以上,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组织建立了以“爱心妈妈”联谊会为主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组织,共成立“爱心妈妈”联谊会405个,5758名农村妇女志愿者当上了“爱心妈妈”,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以各类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组织播放公益电影、爱教电影6000余场次,深化“全民读书月”活动,送图书下乡,满足农民朋友获取知识的需求。春节期间组织曲阜的书画家为广大农民画画、写字、写春联,常年组织市剧团、市文化馆、市京剧协会等文艺团体的文艺工作者到镇村慰问演出近400场。不断加强与卫生、农业、科技等部门的配合,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农业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分子、积极分子,组织高跷、舞龙舞狮、书画、文艺表演等农村文化队伍近200支,逐步在农村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抓活动,促进乡村道德建设。活动是让群众参与受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曲阜市委、市政府针对曲阜实际深入开展了以“村村建设孝贤文明卫生一条街,评选出孝贤文明卫生工作突出的十位村居支部书记、一百个好村居、一千个好家庭、一万个好儿女”为主要内容的“一十百千万”孝贤美德评选活动,编印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新年挂历一万余份,大张旗鼓的送到各孝贤文明卫生好儿女家中,达到了镇街创评活动全覆盖,村村户户全参与的社会效果。以“处处干干净净、人人彬彬有礼”为主题,扎实开展“户评村比”、“文明示范村”、“文明示范户”、“卫生示范户”评选活动,评选市级“文明示范村”150个,市级“文明示范户”3.7万余户、“卫生示范户”7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5%和50%。以引领社会新风尚为主题,扎实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睦好夫妻”系列评选活动,2011年表彰“五好文明家庭”1200户,“和睦好夫妻”1020对、“互敬好婆媳”910对,“好媳妇、好婆婆”4000名,人人比孝亲、家家比和谐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
  抓管理,打造平安村居。村居管理科学与否,机制是核心。为此曲阜市健全了以第一书记“1+1”制度和“一村一警”为主体的领导管理网络,向全市每个村居选派1名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任第一书记,1名年轻干部或大学生村官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助理,并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抽调干警到村居社区任职。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信访代理员、发展经济领航员、农民群众教导员”四大职责。累计组织法律法规、科技培训890余期,培训农民20余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万份,救助困难家庭500多户。并通过村情大调研和“万户大走访”活动,进村入户听取群众诉求,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梳理、逐一排查调处。活动累计走访农户3.6万余户,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1000余条,代理解决群众信访、民事纠纷及邻里矛盾等问题260余起,并将处理意见和结果及时反馈群众,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力的推进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此项工作分别在新华社《内部参考》、《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进行了重点报道。
  抓阵地,促进文化惠民利民。文化发展,重在惠民。截至目前,投资1200多万元的农家书屋建设已实现全覆盖,荣获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覆盖率达到100%,南池居委荣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先进单位”称号。12个镇街均建设文化综合服务站,其中姚村、时庄、书院、小雪等10个文化综合服务站建筑面积在800—1400平方米之间,达到一类标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按照“三室一屋一场”的标准,已完成95%的建设任务。为拓展未成年人活动空间,我市不断加大“乡村少年宫”建设,目前已建成“乡村少年宫”25处,今年76个“乡村少年宫”将实现全部达标,其中王庄镇岳村小学青少年宫建设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王世明主任的高度评价。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使农民“动”有球场、舞场,“静”有农家书屋、电视室,“乐”有棋牌、鼓乐。
  抓投入,美化村容村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和文化设施建设,都必须要有大的投入。为此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一次性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垃圾池建设、保洁员工资发放、垃圾运输及保洁车辆购置和正常运转支出;投资1.05亿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铺设了39公里的污水管网;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市环保资源中转站,建立起“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投资2.9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村内通”工程,2011年完成路面硬化800余公里,并不断向小街小巷延伸,2012年预计修路1200余公里,力争实现户户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社区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市财政补贴700多万元,实施总投资5210万元、1.45万户的“一池三改”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出路问题;2011年栽植各类树木860余万株,完善农田林网6.75万亩,完成高速路、国省道、县乡道绿化1500公里。经过努力,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大地更绿了,河道更清了,村庄更美了!
  三、整合资源,强化考核,探索“乡村文明行动”长效机制
  “乡村文明行动”是一项事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曲阜市探索出一条市委统一领导,文明委具体组织实施,考核委统一考核,镇街村居为主体,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新路子。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去年省文明委动员会议之后,曲阜市将这一工作纳入了市委重点工作中的重点工程,成立了指挥部。市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全面推进工作的开展。市文明委按照“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对各成员单位逐一分工,各成员单位做到了任务、时限、要求三明确,有效地保障了工作的质量。
  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市考核委组织纪检、组织、宣传、新农办等单位每季度进行检查督导,对12个镇街、405个村居进行考核,现场打分,排出名次。同时将各成员单位承担的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的内容,由镇街村居打分排出名次。后三名者亮黄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取消当年的评先资格,有效的保障了创建工作的实施。
  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市电台、电视台、《今日曲阜》报、政府网站都开辟了专题或专栏,及时报道“乡村文明行动”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同时对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的镇街、村居、部门加大了曝光的力度,让主要负责同志通过电视,面向百姓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限时完成,有效的提升了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在环境整治、倡树文明新风、思想道德建设、改善生活方式、社会和谐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上都有了大的改观,形成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