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寿安大院”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厚养礼葬”新风

发布时间:2021-10-12 10:46:00    来源:泰安文明网


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岔河村文明一条街宣传版面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岔河村以“孝”治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岔河村倡树起“厚养礼葬”新风尚,让老人在岔河“养有所安”、亲人“逝有所安”,村民“情有所安”。

  养有所安——双管齐下助力“厚养”

  岔河村现有人口2200人,60岁以上老人360人,占总人口的16%。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岔河村双管齐下,内修德——通过道德评议会,弘扬“四德”新风;外建所——建立“银龄幸福之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道德评议会”是岔河村的特色活动,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举办了“五好家庭”“和谐邻里”“好婆媳”“孝星”“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活动先后选出孝星10余人,和谐邻里50余户,好婆媳、好婆婆100余人。邻里守望的社会风气得到了加强,“百善孝为先”的家庭美德得到了发扬光大。

  村集体投资500余万元兴建的“银龄幸福之家”,将村卫生所、老年公寓、幸福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科学组合,打造“一条龙”式的颐养中心,将“厚养”理念贯彻落到实处,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逝有所安——“寿安大院”礼葬至亲

  “老人走了,谁都想体面地办场丧事,可是以前办下来一场少说也要万把块钱,普通家庭真的是负担不起。”提起老规矩,村民安大娘不住地叹气。岔河村人口众多的姓氏约有十个,每一个大户亲属众多,以前村里白事,披麻戴孝、吃喝宴请、吹拉弹唱,这些环节必不可少,无形之中的攀比让本就不富裕的村民在经历失去亲人的“心痛”之后更加一层“身痛”。但是碍于情面,谁也不想开“节俭办事”的先河。

  岔河村回迁之后,如何改善白事攀比的现状成为红白理事会经常讨论的议题,经过几轮商讨,红白理事会本着让村民“逝有所安”的原则,创新性提出设立“寿安大院”,从场地、人员、服务三方面为村民提供“节俭办事”方案,通过必要的约束机制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岔河村乡风面貌焕然一新。

  (一)盘活闲置空间,巧立“寿安大院”

  岔河回迁社区东南角有一处原来堆放杂物垃圾的大院,红白理事会经过商讨,由村集体投资将大院重整一新,取老人长寿安逝之意,起名“寿安大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寿安大院”包含了记账处、灵堂、亲人守孝处、餐厅、厨房及红白理事会办公室等场所,能够满足村民丧事事务举办的基本需求。由村集体出资,采购了桌椅板凳、餐具、厨房器具等所有应需物品,小到暖水瓶、大到冰箱空调,红白理事会本着“凡事想在百姓前”的原则,都置办齐全。餐厅可容纳80人左右同时用餐,疫情防控期间还推出了“分餐制”,利用分餐盘减少聚集和人员交互,降低风险。

  (二)引入志愿机制,做好人员保障

  岔河村民风淳朴,世代传下来的传统做法中,就有“一家白事,全村帮忙”的惯例。在沿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红白理事会按照楼栋将村民们进行了网格化划分,引入了志愿服务机制,一家举办白事,村民在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按照名单依次抽调,计入志愿服务工时,并作为道德评议的参考指标。这为村居丧事举办提供了坚强的人员保障,对村民来说,也是道德培育和规则意识加强的过程。

  (三)联合惠民殡葬,省钱省力省心

  除了基本的丧事仪式,岔河村还积极与民政部门联系,通过惠民殡葬政策,与殡仪馆建立合作。原来动辄就要几千元的火化和骨灰盒,现在流程全包也仅需500元,还赠送价值200元的骨灰盒,一下子省去了大部分费用。考虑到回迁后社区距离公墓林较远,村集体出资采购了车辆,在丧礼仪式结束后将骨灰盒和随行的亲人接送往返公墓林,不少村民都感叹,这样不仅省钱,更省力省心。

  (四)建立约束机制,促进正向反馈

  以“寿安大院”为突破口,岔河村加快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红白理事会建立了明确的约束机制,要求进入“寿安大院”举办白事活动的村民,以袖章、白花取代披麻戴孝,以播放哀乐取代吹拉弹唱,以统一餐标取代不加节制的吃喝宴请。在村民去世后,红白理事会第一时间上门,询问其亲人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事项,并告知其“寿安大院”丧礼举办的注意事项。

  村民一开始对此接受程度不高,有村民提出要求去世亲人的长孙为其披麻戴孝,红白理事会在进行劝说的同时动员其亲属上门做工作。在工作人员认真讲解相关政策并为其晓明利弊后,该村民最终同意了按照“寿安大院”的形式举办“葬礼”。很快,这种省钱省力又省心的法子被广泛推广,红白理事会的做法得到了正向反馈。一些租住在岔河村的外来人员在听说了这种好做法之后,也主动上门要求红白理事会按照这种标准操办相关葬礼。岔河村的做法不但让本村乡风面貌焕然一新,也带动了周边村居风气的良好发展。

  情有所安——移风易俗弘扬乡村新风尚

  “寿安大院”礼葬至亲,已经成为一种新乡风,原来让村民“心痛”又“身痛”的丧礼,而今成了村民们缅怀逝者,寄托情思的仪式。

  动辄数万元的高花费丧礼,在村集体的操办下,仅需两三千元就可完成,看得见的惠民政策背后,是岔河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送别一位位乡亲的丧礼背后,是红白理事会的周密安排,是各家各户“志愿者”的通力协作。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岔河村村民的凝聚力被一次次加强,人们变得更加团结,关系更加和睦。每一次送别,虽然痛失了亲人,但收获了无数温暖。

  “寿安大院”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突破口”,岔河村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推广“厚养礼葬”理念。通过开展“四德”评比活动,发扬“孝”文化,提振精神面貌,提升乡风文明,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岔河“养有所安”、亲人“逝有所安”,村民“情有所安”。

  • 客户端

  • 公众号

  • 微博

四德榜网
山东志愿服务网
山东省
精神文明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文明山东客户端
文明山东公众号
文明山东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