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主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信箱:sdwmwtg@163.com

中国文明网首页 > 专题 > 公民道德建设 > 媒体报道>正文

齐鲁网:追寻道德足迹 探索道德力量

2011-10-07

来源:齐鲁网 作者:李润杰

字体:[][][] [打印] [关闭]

走进厚德之城—莱州:追寻道德足迹 探索道德力量

  齐鲁网莱州9月3日讯(记者 谭文宝)“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汗水壮咱筋骨肉,恩情比海深。养娘心安稳,敬爹是本份;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孝德人。在家尽孝心,出门讲诚信;心胸坦荡走四方,路平风也顺。诚是连心桥,信是聚宝盆;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诚德人。人人有爱心,相见满面春;走出小家进大家,都是一家人。日月映星辰,天涯若比邻;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爱德人……”

  一首以莱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就为背景而创作的《三德歌》曾被广为传诵,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符感染着每一个人;道德的吸引力、凝聚力,歌曲所包含的道德和艺术熏陶值得人们细细品评。

  歌曲被广泛传唱的背后,是一座城市深深的文化积淀和厚重的道德基石。多年来,莱州市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200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四德工程”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灵工程”,即“4+1”工程,扎实推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深入开展心灵沟通、心灵塑造、心灵保护三大行动,从而在全市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卓有成效。莱州市道德建设“4+1”工程先进经验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典型。

  从“三德工程”到“4+1工程”,从《三德歌》被广为传诵到道德建设“4+1”工程先进经验叫响神州,莱州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走过的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又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而被各地争相学习借鉴?

  暮秋时节,齐鲁网记者走进胶东小城——莱州,走进这座风华古郡、千年州府、厚德之城,探寻他所走过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之路,解开这座城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叫响神州的密码!

  走进厚德之城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位置,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万。莱州市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传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风纯朴,社会和谐,2009年荣登全国十大长寿之乡之列。多年来,莱州注重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莱州市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大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6年,莱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道德工程建设,先后探索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道德建设“4+1”工作体系。

  构筑了以“孝”为切入点的家庭美德建设,实施“孝德工程”,重点突出生活保障、精神慰藉和敬业回报,大力推进赡养责任状签署和公示工作。以“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建设,实施“诚德工程”,重点突出忠诚事业、诚实劳动和诚信待人主题,大力推进“莱州诚信网”和“诚信档案”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社会评价体系。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实施“爱德工程”,重点突出关爱他人、爱护环境和奉献社会主题,大力推进“爱心救助、志愿者助残、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文明出行、家园保洁、环保监督、文明祭祀、爱心认领、无偿献血、回报家乡”“十大爱心行动”。

  实施“仁德工程”,搞好以“仁”为目标的个人品德建设,重点突出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主题,大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做好人”活动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广泛开展感恩教育。

  实施“心灵工程”,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突出心灵沟通、心灵塑造和心灵保护主题,推进“未成年人心理服务站”、“心理阳光热线”和“阳光心灵网”建设,搭建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平台,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经典诵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陶养生命道德,增强健康成长的内驱力。

  为在全市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将“厚德”塑造成莱州这座千年古邑深入人心的城市精神,莱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各具特色、立体综合的道德舆论宣传网络。

  从电视到报纸,从收音机到互联网,从宣传栏到明白纸,从标语口号到有线广播,从建筑浮雕到公益广告,从专业艺术团到民间秧歌队,莱州市的道德建设宣传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覆盖。

  在电台,莱州市开设“心灵之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直播互动节目,广泛开展公益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在电视台和《今日莱州》报,开辟“道德视线”挂牌专栏,宣传道德典型,抨击无德行为,刊播评论,树立全市道德荣辱观;在互联网,开通“莱州诚信网”、“阳光心灵网”等专业网站,进行道德建设网络监督和疏导;在民间,1200个群众艺术团,自编自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道德曲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道德新风。

  2006年以来,莱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现代二十四孝贤”、“百面旗帜”、“十佳爱心人物”和“道德楷模”等一系列道德典型评选活动,先后评出各类市级道德标兵562人,同时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道德典型库,典型总数达2万多人。通过召开全市大会公开表彰,利用广播电视现场直播,发放道德奖金,悬挂道德奖牌,组织巡回演讲和媒体宣传报道等各种形式,对这些道德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同时,还建立了孝德行为奖励、诚信企业扶持、爱心行为保障等制度,使品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目前,“孝德、诚德、爱德、仁德”建设已经涵盖了市民生活的全部空间,为切实有效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选准了突破口,找到了切入点,搭建起了一个具体实在的平台,在“四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莱州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灵工程"也硕果累累,社会反响强烈!

  追寻道德足迹

  "吝啬"好人贾正义

  一个提包用了20年,家中几乎是家徒四壁,却为玉树、舟曲灾区等捐款5000多元;用双手填平水沟,凌晨3点疏导路面雨水,20年来无偿修补养护村路,他就是莱州市郭家店镇贾家村的一名普通村民贾正义。

  "在电视上看了舟曲灾区的报道,心里非常沉重,这是我对灾区的一点心意。"第二天一大早, 80岁的贾正义就赶到了仲院老干部党支部,从一个破旧的提包中取出600元钱希望转交给灾区。每次献爱心、支援灾区活动都少不了老贾的身影,2007年捐助1000元,2008年老伴生病住院,他依然捐了800元钱,去年4月份玉树灾难发生时,又捐了1400元,多年来老人的慷慨行为从来没有间断过,目前累计捐款不少于5000元。

  "这老贾看起来慷慨,其实最'吝啬'了,光这个提包就用了20多年了。"经常有村民这样说他,这个旧提包是老贾慷慨捐助的见证,也显示了他的"吝啬"。老人的家是一个简单的土墙小院,一座20多年的旧房子,小而潮湿,地面是坑坑洼洼的土地,屋顶露着被雨水常年冲涮的已发黑的屋梁,黑黝黝的木制橱柜、桌椅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一台电视机、一台落地扇是家中最先进的电器设备。"冬天的大衣,穿了20多年线都露出来了,扔到大街上都没有人捡,他冬天还在穿。"骑了30多年的自行车,用了20多年的旧提包,侧面用铁丝缠起的旧鞋,这些东西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龄,老贾还在用着,有人劝他换新的,他总是笑着说:"修一修还能用呢!"

  老贾修路,一修修了20多年,20多年来,用坏了多少把铁镐、铁锹,老贾也数不清了,经过他的修补平整,道路畅通、安全了许多。

  "以前孩子上学都颠簸得厉害,现在好多了","这些路幸亏老贾,要不是他修补养护,土路早就成水沟了。"提起老贾,本村以及附近村庄的不少村民都赞不绝口。有时候,老贾在修路时,许多拉石头的驾驶员从他身边经过,都会轻轻按一下喇叭,或从车窗里伸出大拇指,对汗流浃背的老贾表示感谢,老贾则朝他们挥挥手,俯下身子继续干活。

  这就是对他人慷慨,对自己吝啬,被村民称为慷慨的"吝啬"好人的贾正义。

  丈夫的“活拐棍”张曰清

  坐在记者对面,今年69岁的张曰清,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什么才叫幸福?我感觉,只有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讲道德、有正气,让人时时都能感受到一些正面的东西,比如说仁孝、诚信、博爱、文明,这些正面、阳光的东西,人才会感觉到温暖,感受到幸福。人幸福了心态就好了,心态好了人就年轻了”,采访中张曰清笑着对记者说。

  张曰清微笑的背后是一段艰辛和困苦,与丈夫结婚四十多年来,她经历了婚姻的幸福与甜蜜,但更多的是不幸与磨难,特别是丈夫身患重病后,坚持二十多年如一日为丈夫看病诊治,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终于使丈夫摆脱了病魔的折磨,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回忆自己的人生路,她深深地体会到,富贵不足惜,唯有情是真。

  1985年,张曰清的丈夫因公患病,不仅头抬不起来而且全身瘫痪,卧床不起,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为了弄清丈夫的病因,她先后带丈夫到莱州、青岛、北京等各大医院就诊。起初,莱州医院误诊为神经末梢炎,青岛误诊为脊髓炎,北京误诊为癌症。经长时间治疗终不见好转,但她并不悔心,又一次带丈夫到北京,这一次被确诊为颈椎中枢神经被压迫所致。经手术治疗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活动始终受限,特别是由于误诊服用激素过多,又造成了双侧股骨头坏死,丈夫的身体几近瘫痪。

  为了让行动不便的丈夫摆脱疾病和孤独的双重折磨,五十三岁那年,张曰清学驾三轮机动车,只要天气允许,坚持每天载着丈夫外出观景散心,使丈夫保持良好的心情,也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的病情有所好转,因此她又试着帮丈夫进行运动锻炼,经仔细观察研究,她发现放风筝是一种良好的运动,对治疗恢复丈夫的病情能起到很大的理疗作用。于是她亲手制作了高、低、平三个类型能适应各种风力的十几种风筝,常年坚持带丈夫户外放飞,久而久之,丈夫便深深喜爱上了这项运动。

  风筝一放便是二十五个春秋,丈夫的病情也逐渐地在运动中得到了好转和恢复,创造了医学界都难以治愈的生命奇迹,两人也因而被当地居民称为"风筝夫妻",张曰清被人戏称为丈夫的“活拐棍”。也许是张曰清的努力感动了上天,如今张曰清丈夫的颈椎病已基本痊愈,不仅能立地行走,而且掌握了骑三轮摩托车的本领,自己能够驾驶独行。

  张曰清以自己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执着精神经营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用一个普通妇女羸弱的身驱为丈夫撑起一片放飞的蓝天,她的事迹在社区内家喻户晓,感人至深。现在夫妻二人虽然已年仅古稀,仍生活的幸福美满,真正享受到了最美莫过夕阳红的人间乐趣。

  社区爱心大爷 一家三代"义工"李福盛

  李福盛,今年66岁,是永安路街道西小区一名普通居民。李福盛从小就喜欢摆弄花草,在工作单位时,他就负责义务养护单位及附近的树木,至今已经40多年了。西小区的这些树木虽属于社区公共绿化树木,但从栽植到养护,从浇水到修剪,都是在李福盛的呵护下长大的,就像对他的孩子一样。他不会打扑克、下象棋,也从不打麻将,最大的爱好就是帮助人。

  入住西小区后,他很快就成为整个社区有名的热心人。打扫街道卫生,帮人家修门锁、自行车、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啥都干。冬天每逢雪后,他都沿楼、沿街扫出一条小路好方便行人,由于天冷路面结成厚厚的冰,居民行走很困难,他都是拿着小铁锤,一点一点地用锤子敲碎了再清理干净,不留一点死角。尤其是社区这些公共绿化苗木,大部分都是李福盛在义务管理、修剪、养护。

  退休后,李福盛一直住在西小区,常年坚持义务为居民服务,居民们都夸他是个热心人。谁家修个桌子椅子、安个门窗、补个车胎、修水嘴、磨剪刀、修门锁和炊事用具的,只要需要帮助,他是有求必应。自己掏钱买来工具,什么大锯、钳子、锤子、磨石等"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只要居民需要他就去。

  老李是个热心肠,一个人带动起一个家庭,全家都助人为乐;又带动起一个社区,整个社区都邻里友爱,团结互助。虽说没有参加任何义工组织,但老李一家三代却都是居民眼中最称职的"义工"。平时老李就和他老伴两人忙活,儿子歇班也参加,孙子只有6岁,上幼儿园前就一直跟着爷爷出"义务工",帮助递工具、干杂活儿。为了当好社区"义工",老李自个儿在家里准备了一整套工具,社区居民有什么事儿,又出人、又出力、又出家什,热心得很。

  对于大家的称赞和感谢,李福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想出名,也不希望过度宣传我,我就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咱也不图名、也不图利,常年在这里住,小区收拾的干干净净咱心里也舒坦,常年在这住,这就是家了啊!”李福盛看似朴实的语言背后,蕴含的却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孝德支票:记载钱和物  储存孝和爱

  在莱州,有一种支票叫孝德支票。孝德支票的产生来自于莱州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职工的创意。“孝德支票”作为该局干部职工为人子女尽孝心、行孝行的“道德储蓄”,定期记录每名干部职工落实孝德工程责任状情况,记录的是回报父母的钱和物,储存的是干部职工的孝心和美德。

  莱州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号召干部职工,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地“储存”自己的爱心和美德。每季度或半年,局政工科、办公室随机抽查走访中层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父母,局属各单位组织专人抽查走访本单位职工的父母,对干部职工老人赡养费兑现情况和“孝德支票”储蓄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将调查结果在全局公示通报,并列入个人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以此为依据,评选住建局内部孝星,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活动开展以来,有两名同志被评为莱州市现代二十四孝贤。现在,住建局上下孝老敬老蔚然成风。

  探索道德力量

  莱州的道德建设"4+1工程"涵盖了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四个空间。从对父母、长辈、孩子有局限性的"小爱"开始,延伸到对事业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悄然融入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处,精神文明建设在莱州深深扎下了根,有力地推进了和谐莱州建设。

  道德建设"4+1工程"实施以来,莱州全社会孝亲敬老蔚然成风,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得到很大改善。莱州全市家庭年均赡养费提高了200多元,全市去年赡养费累计增加了8000多万元。讲究诚信、关爱他人、扶弱济困、奉献社会成为风尚。去年莱州市支援地震灾区爱心捐助和慈善捐款总额达到3200多万元。 "在家当个好儿女,在单位当个好职工,在社会当个好公民",正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时代先锋"蔡京堂、全国见义勇为好司机吕月忠、公安部二级英模赵春松等5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个人,涌现出全国优秀基层检察院、全国优秀公安局等21个国家和省部级先进集体。

  莱州的道德建设"4+1工程"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行业抓起,实现了道德建设对家庭、单位、社会三大活动空间的全覆盖,极大增强了全市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莱州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道德构筑了幸福、推动了长寿、促进了和谐、发展了经济。“十一五”期间,莱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8亿元,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由8亿元增加到24亿元,年均增长24.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 2010年,全市完成GDP410.2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78元。2011年第一季度,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29.5%。

  莱州的道德建设"4+1工程"切中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凝聚了全社会不同人群共有的道德力量,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夯实了民意基础。

  莱州市委书记杨洪旭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城市的人文特色。而我们莱州的城市人文特色,就是厚德。作为牧守一方的城市管理者,我认为,一个城市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百年气运,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和干群关系,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人民是否幸福,发展能否又好又快。所以,我们莱州的道德建设,一定会常抓不懈、狠抓不懈地坚持下去。我们要让莱州这座千年古邑的道德之根,代代传承下去。

  六千年历史积淀,六千年山海润哺,六千年创业奋进,六千年道德传承。风华古郡,长河夜邑,千年州府,厚德莱州!

  记者手记:

  走在莱州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莱州人民和道德典范们用他们朴实无华的行动、无声的语言;用一个个平凡的事迹感染着来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贾正义、张曰清、孙增香、叶枝胜…… 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憨厚、朴实的面孔历历在目,正是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燃烧自己、默默无闻无私的奉献着;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交给了这座千年古郡和脚下这方热土,他们拥有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都是那种有一分热竭力发两分光的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曾经在其的著作:《道德经》第八章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而今莱州的“孝贤”们以水一样的韧性在对工作尽职尽责,对这座城市的道德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光和热,这些平凡的人们,他们本身不也是这座城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吗?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这座城市的人们和被访者一个个平凡如水的故事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在一个个可以被称为“人生道德故事”面前,引出了记者如山一样的感动。在他们的讲述中,在一张张饱经山风和海风吹拂、风吹日晒、写满沧桑的面孔面前;在一双双原本不不属于他们所应该拥有的皴裂的双手面前,记者落泪了。

责任编辑:李润杰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