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主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信箱:sdwmwtg@163.com

中国文明网首页 > 专题 > 齐风鲁韵 魅力山东 > 最新新闻>正文

[特写]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活力

2011-09-27

来源:山东省文明办 作者:李润杰

字体:[][][] [打印] [关闭]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7日电(记者焦国栋、刘宝森)78岁的浙江省浦江剪纸艺人吴善增耳不聋,眼不花。他将一张一尺见方的红纸一层层折起来,三刀下去剪出三件具有五角星形状的作品。在济南举行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这位国家级剪纸艺术传承人向过往参观者展示他研习了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技艺。

    吴善增从小时候开始在浙江浦江跟随母亲学习剪纸,后来到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了30多年。退休以后,他几乎把剪纸当成了自己晚年生活的全部。“我去年一年在杭州市28个居民社区分别开办了剪纸培训班,每次开课都能吸引四五十个老年人和青少年听课”,吴善增自豪地说。

    像吴善增这样,来自西南、东北等中国不同地域的民间艺人都有剪纸作品在此次博览会上展出。在吴善增们眼中,剪纸这项中国古老的民间技艺不仅不会失传,而且将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关注的目光。在15日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来自山东省会济南多所小学的小剪纸迷们聚在一起,饶有兴致地完成了一幅幅别致的剪纸作品,令参观学者赞不绝口。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只有不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将其保护好,学校等教育培育机构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生产性保护,应在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从在浦江工作到去杭州安度晚年,期间,吴善增用手中的剪刀为自己和老伴“剪”出了一幢房子。据了解,过去剪纸作品一直都是剪好贴在窗户玻璃上,虽然美不胜收但却观赏方式受限。吴善增和他的剪纸友们受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工艺启发,创造性地将剪纸作品装裱到一幅幅书卷上,收到意想不到效果。他将自己创作和积攒多年的剪纸作品装裱起来,按照200-300元价格很快卖出了2000多份。用这笔收入,他在杭州买好了退休后的住房。

    在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中,前者有时令后者以崇敬的目光加以膜拜,进而追捧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来自福建省的建盏(天目瓷)传承人孙建兴等人将已失传800多年的一种古老陶瓷制作工艺重现于世。制成的瓷碗艺术品卖到日本,售价多数都折合在10000元人民币以上。一些痴迷中国陶瓷艺术的日本友人在使用这种陶瓷饮茶时,先要向其敬拜再倒入茶水。

    来自山东日照的提线狮子传承人杨淑学从农家大院里学来的舞狮子技艺,目前已为当地重大庆典活动的“保留节目”,寓意辟邪、保平安。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向他提出,希望能用8000美元购买他手中活灵活现的“狮子”。

    “从现有经验看,只要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和产品销路问题,这些项目便会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博览会上一些专家提出。不少传承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家族内部相传,知音难觅。他们希望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人发现、解读并热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完)

    

责任编辑:李润杰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