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主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信箱:sdwmwtg@163.com

中国文明网首页 > 专题 > 文集 > 省文明办主任 > 文集>正文

走群众路线首先应在思想上正本清源

2014-03-18

来源:山东文明网 作者:郑红丽

字体:[][][] [打印] [关闭]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是党的历次教育活动的要求。同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成效,首先要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一是照阳光,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照射,重温党的宗旨、纲领和政治主张,从而在思想上正本清源,明确党的政治本色,知道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二是理秩序,在头脑中对党在执政条件下,市场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新形势下交织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梳理,来辨析正误,廓清思想上的困惑,消除认识上的迷雾;三是扫灰尘,天长日久,我们的思想会落一些灰尘,行为会积淀一些污垢,而且还会因为司空见惯,而被熟视无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对自己思想作风上的问题进行治理。所以,能不能真正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触及思想,这是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对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检验。

  一、 关于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和理解
  今年三、四月份到中央党校学习,有机会安下心来系统地读一些书。这期间,我将《毛泽东选集》通读了一遍。当晚上夜深人静,手捧《毛选》快速地阅读,就仿佛在眼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中国革命斗争史。我们这代人是读着《毛选》成长的,今天再读,把我们过去熟悉的名句放到现实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会有一番新的体会和感受。
  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有一段诗一样的名句:“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是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对林彪一封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的回复,后来历史充分验证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预言的准确性。读到这儿会由衷地感叹毛泽东的伟大和神奇。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不是算命先生,那么,他预言的依据是什么? 1934年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人民群众是胜利之本”,这就是毛泽东的回答。可见,这是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科学地分析时局得出的。
  过去的一切历史观都是用天才人物创造,用观念的形态来解释历史,数千年来统治者都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治理的对象。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历史则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特别是以处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劳动者的生产、生活状况为前提,说明整个社会是由劳动者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使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伟大论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揭示出人类社会运转的秘密在于人民群众,为20世纪初党的先驱者在黑暗中寻找救国救民道路,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开启历史的秘密,毛泽东才能早在1930年自信地作出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正确预测,于1934年就发出了“夺取全中国”这样具有雄心壮志的口号。从而使群众观念、群众路线成为贯穿他一生的思想。早在1929年12月,在中国红军创建两年多的时间,毛泽东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中就指出:“红军的打仗,不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这个决议一开始,就使红军肃清了旧式军队的影响,完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成为人民的军队。读到这儿,非常感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看出他老人家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的深远眼光。读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卷,可以看到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最大的分歧就是动员民众的问题。1937年毛泽东就提出:“当权的国民党的抗日同志们,你们已经和我们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这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不同意你们继续其他的老政策。我们应该把统一战线发展充实起来,把民众加进去。”1938年,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更明确地提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这一着是关系绝大的;武器等等不如人尚在其次,这一着实在是头等重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比较集中的表述,见于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对这一思想理论的科学性进行了实践的证明,也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形成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
  最近,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力量,制作《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专题片和编写通俗读物,又重温这段历史,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在革命精神谱系中,它又具有自己的精神特质,那就是鲜明的人民性,其他精神都是在党中央的中心培育形成的,无不打上领导集团和革命领袖的烙印,而沂蒙精神显示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其核心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情怀。沂蒙精神并不是天然产生的,抗日时期,沂蒙地区敌、顽、我三种势力并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跟党走?探寻这段历史看到:一是党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如,经济上减租减息和后来实行土地改革,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权,文化上根据地出现社会新风尚,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在共产党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美好生活的愿望。二是党具有良好的纪律和作风。从严治党治军,让老百姓看到的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党,从而发自内心地信赖这样的军队和这样的党。三是深入的群众工作。深入到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用群众的语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让群众看到任何党派都标榜代表群众,而只有中国共产党说到做到,站在群众中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沂蒙人民舍生忘死支援革命战争,产生了那些爱党爱军,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可以说,沂蒙精神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这些经验是沂蒙的、山东的,也是全党的,从中反映了我们党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成熟的经验。最近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内容,如果以“为民”来对应代表群众利益,以“清廉”来对应纪律作风,以“务实”来对应群众工作,说明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规律,具有永恒的超越时空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关于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思考
  回顾历史,党的历次整风都与党在一定历史时期面临的斗争形势和历史任务紧密相连。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不能抽象地坐而论道,不能把“四风”仅作为道德问题来认识,必须紧扣当前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历史使命来思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如果我们能稳妥顺利地实现转型,迈过这个坎,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就能开辟新境界,进入广阔发展的新天地,否则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我国的国际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改革的承载空间缩小,人们对生态环境等公众利益诉求在提升,等等,呈现出各种矛盾错纵交织的状况。我们要破解困局,持续发展,最终要靠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也就是说根本出路也同当年一样,在于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很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同延安整风运动,如同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大讨论一样,对下一步触及社会深层矛盾,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将会起到统一认识、思想先行和舆论准备的作用。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贯彻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的基本价值导向是不变的,但是其战略策略和具体方式是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和任务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呢?
  首先代表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不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你,跟你走。历史发展到今天,经过三十多年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改革,群众利益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解决群众利益问题,抓住一点可以揭开一片。如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抓住“土地”问题,就抓住了革命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突破,迅速见到了成效。但是在群众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再找到一个“抓一管百”的利益最大公约数,是一个非常难而又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及其利益在不断分化,这个阶段,利益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许多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无产阶级的执政党,必须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如果不能解决占社会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问题,任何“主义”在中国都难以生存。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扩大体制的包容性,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而避免相互冲突,形成对抗力量。为此,我认为,目前覆盖面最大、利益涉及最核心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公平正义不是无差别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不是从人的劳动量出发来谈人们的经济收入上的差别,它抹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从而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有意思的例证是,中国革命的成功有赖于实行土地革命,让农民占有土地。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所有制升级的过程中,农民虽然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但已经脱离土地,农民的实际利益在“大锅饭”的状态中被简单地否定了,从而挫伤了亿万农民在土改一再高涨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无差别的平等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而公平正义是承认差别,体现的是按劳分配,其背后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最近在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时,体会很深的一点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提出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有关系、搞门路,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无法出头,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从我们党的本色来看,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基本价值追求。过去我们党带领人民闹革命,目标就是推翻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如果偏离了公平正义,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看,社会秩序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对社会群体不能给予同等的机会,大量的财富不能公平分配,社会正义就难以得到保障。而一旦缺少基本的社会正义,那么社会不稳定甚至无序就会成为可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的阶段,发展没有持续下去,问题就在于缺乏公平正义,最后导致社会失序。从群众关注和反映的突出问题看,过去群众的诉求主要体现在生存方面,而现在经济发展了,群众更多的要求是公平待遇。对于目前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官二代、富二代阶层固化问题,群众意见很大。群众并不是一味地仇官仇富,在群众看来,只要你是勤劳致富、合法致富,挣得再多,也不会眼红,人们怕的是投机取巧的一夜暴富,担心的是失去公平公正的贫富差距拉大。这些都说明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很好地协调各阶层利益,最广泛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抓住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
  第二,作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如何管好用好权力”的问题。如果说战争年代,党员干部面临最大的考验是生死考验,而执政条件下,则是权力考验。对照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四风”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都是“权力”产生的效应,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而导致的行为失规失范问题。目前集中表现在权力寻租导致腐败,滥用权力和用公权谋私利的问题,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极大不满。”因此,我认为,转作风不仅是简单的转行为,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的问题。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权力的合理认知、正确使用之上。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敬畏权力,以敬畏的心情对待岗位职责和权力,定会产生戒惧之意,才能有如履薄冰之感,认真负责地工作,不敢懈怠,不敢忘乎所以,才会与民荣辱与共。再是规范权力。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之初就出台了包括“八项规定”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其深意就在于此。用严格的纪律和制度来规范和用好权力,要求党员干部有自我限权意识,还要很好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执政周期率时说:“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唯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那么,如何才能唤起人人都有起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才能建立保证人人起来负责的机制与制度?这是当前管好用好权力,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治本之策。
  第三,做好群众工作,坚持对上对下负责的一致性。群众工作一头连着党,一头连着群众,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实质上党与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现实中却有“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这样的雷人之语。这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在一些具体工作上还存有对上与对下原本一致性的分离。这种分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有上级工作不深入,决策脱离实际的问题,也有下级宁可闭上眼晴,不看现实,不顾人民利益受损,也要迎合上级,上传信息失真问题;它有由于实践发展迅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主观认识跟不上客观形势的问题,也有为了个人和部门私利而产生的立场问题。单从主客体的关系来讲,影响“求真务实”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权力真理”的观念模式,表现型的行为准则(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换取一个肯定性的政治评价)和一元的简单化的评价机制(唯GDP)等。这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眼晴向下的问题。只有与群众在一起,密切联系,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严酷的环境决定党的干部必须在人民群众中间。济南军区原政委宋清渭同志说:“那时,我们住着老百姓的房,吃着老百姓的粮,离开老百姓寸步难行。”所以,老一辈革命者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那时,如果脱离群众马上就在战火中受到处罚。而我们现在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大都是一路经过考试选拔过来,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从何而来,我们联系群众的动力何在?这些都是做好群众工作需要解决的难点。应当说,胡锦涛同志著名的新三民主义“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中点到利益、权力和感情,抓住了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点。

  三、关于在本职工作中如何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边整边改,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应当说宣传文化工作总体上都是群众工作,特别是精神文明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都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工作。这里所说的群众范畴,相对于党内,党外的都是群众;相对于上级,下级也是群众;相对于服务对象,人人都是群众。下面,就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谈几点认识。
  一是将为民利民贯穿于工作谋划、实施和评价全过程。作为一级领导机关,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现实中一些重大问题决策和重大活动设计,我们往往着眼于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着眼于对上面工作要求的反映,而不是来自实际的需求,不是更多地考虑满足群众的愿望,所以,工作走过场、图热闹的事情就时有发生。我们设计的一些项目和提出的一些要求,许多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仓促出台,有的思路连自己都不明白,有的标准要求繁琐而抓不住实质,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必然使一些工作在抓落实的高喊中落了空。这就要求在谋划工作时,要坚持“三问于民”,多为基层考虑考虑,在头脑中多问问,开展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在哪里,基层的承受能力怎么样,对社会和群众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从而避免或减少一些劳民伤财、华而不实的事情发生。在工作推进中要始终坚持为民利民这一原则,如,近些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社会效应越来越好,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为民利民,从最受群众欢迎的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让群众在创城中得到了实惠,从而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已是党内多年的顽症,解决这些问题单靠认识和觉悟还不行,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保证。如重大问题决策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必须的规定程序进行设置,如规定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调研,征求哪些方面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才能决策,进行实施。再是工作成效要由群众评判,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如文明城市测评,委托国家统计局以暗访的形式,随机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一些城市之所以落选,就是因为群众不满意。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和成败。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评选表彰,要始终坚持群众标准,增强群众在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和评判权,而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自我满足。让我们的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交由群众评判,将会有力地促进我们的干部眼睛向下,心中装着群众。
  二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党做群众工作,一贯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刘少奇同志1942年到山东,指导当地群众工作,发表了著名的不要把群众当木头的理论。他说:“同志们,我们做群众工作不是木匠拿锯子、斧子做木头活,心里想做什么样的桌椅板凳就按自己的方案把木头收拾妥当,一块块地拼装上。这样做群众工作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的群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我们不能把群众当木头。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农救会的独立领导权,决不能在群众团体外面或站在他们的头上来发号施令。”他还说:“群众运动有它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发动群众运动,一定要自觉遵循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的原则,一定要通过群众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刘少奇同志的这些话非常生动,也非常深刻,至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任何一项事业,离开了人民群众都不可能成功,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搞得再热闹,也只是自娱自乐,毫无成效。即使是为民办实事,如果不注意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群众也不买账。所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政府统筹,整合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做得好的地方都是从村庄规划到设施建设,建什么,怎么建,由村民参与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从而调动起村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各类文化活动,凡是由群众作为主角,由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必然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而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往往比较费劲且难以持续。比如,一些基层文化广场,以我们为主办的一些活动,费劲很大,但群众的参与热情却不高,但一些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活动,却长年累月地开展得很好。所以,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引导和保护群众的活动热情,做好服务工作,而不能包办代替,压抑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我们做工作不必事事冲在第一线,要善于发挥群众社团组织的作用,让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如,志愿服务工作,要更多地依靠社团组织去做,我们主要负责培训监管表彰等工作。在组织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等宣讲活动中,充分发挥基层“五老”宣讲队的作用,采取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做法,很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再比如,组织开展网络媒体山东行活动,与网络意见领袖保持良好的互动,关键时刻通过他们发声,来引导舆论,效果很好。这些成功的事例背后,都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思考,很好地总结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有效工作方法。
  三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就是说管好用好手中的权力。虽然我们不像政府经济部门,拥有许多行政管理权、市场监督权,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的工作也面临项目立项,成果评审和各种测评表彰等,如何坚持公平公正,用好手中的权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如,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改革,取消所有调剂名额,压缩一切可操作的空间,强化了评审程序的公平性,目的就是培育我省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引导我们的学者潜心治学,从而得到了社科理论界的广泛好评。我们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个人都有一些亲密的社会关系,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摆正感情和原则的问题,是不容易的,但是不论是党性原则还是事业发展,都要求我们做到处世公道,更不能利用下级工作争优的心理,以此谋取私利。在这方面我们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本身就是做道德建设工作的,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就会放射出很坏的社会影响。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群众心里有杆秤,只要出于公平公正之心,追求的是实际工作的社会效果,哪怕没有满足他们个别人的要求,哪怕工作有些疏漏和瑕疵,也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来源:《理论学习》
  (作者:刘宝莅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

责任编辑:郑红丽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