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主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信箱:sdwmwtg@163.com

中国文明网首页 > 专题 > 山东实施乡村文明行动 > 各地开展工作图片>正文

搭起城乡文明协调发展的桥梁

2010-11-29

来源:山东省文明办 作者:王 小亮

字体:[][][] [打印] [关闭]
搭起城乡文明协调发展的桥梁

——山东省诸城市以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创建为载体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

读书使人尊敬  阅读使人高贵

市总工会深入开展“八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2007年以来,诸城市把城乡文明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创建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原则,将5个左右村庄、1500左右农户划为一个社区,并把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庄作为社区中心村。到2008年6月,全市规划建设的208年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通过开展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创建,增强了社区非中心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农民群众的社区意识,引领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了城乡文明一体化进程。

  一、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文明中心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镇两级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文明中心村创建的协调督导;市直有关部门根据职能特点,明确工作分工,严格落实责任,在全市形成了由市文明办牵头,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机制。从村级班子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各类组织运作、志愿者服务、文体设施运行、农民教育培训、社会保障体系、村庄秩序、生态环境、非中心村居民向中心村融合聚集等方面,制定了农村社区中心村文明创建的十条标准。按标准加强对文明中心村创建的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的部门和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起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捐献为辅助、市场化运作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年来,全市对农村社区中心村投入达1.7亿元,其中市镇两级财政投入1.3亿元,社会筹资近4000万元,为文明中心村创建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团委青年志愿者

文化下乡

  二、充分发挥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打造便民惠民新平台。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新需求,设在中心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群众搞好四类服务:一是基本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服务需求。特别是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农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场所等资源,集中进入中心村,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目前,全市中心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每处配备图书5000册以上,最大的书屋达到2万册,实行“一卡通”信息化借阅管理,建有标准化幼儿园和电子阅览室,全市农家书屋借阅超过35万人次,22万农民依托社区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掌握了实用技术。每个中心村都设立诸城农村社区学院教学站;建设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组建业余文艺队伍600多支,农村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气象。二是生产性服务。重点是建立健全科技信息、市场营销、社区金融、土地流转等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市场化便民服务。组织引导有关单位到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等。四是志愿者服务。扎实开展由党员干部带头、社会各界参与的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目前,全市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1700支、志愿者4.2万人,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20万人次。志愿服务进社区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中心村的社区服务中心已成为服务农民群众、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

文化下乡

文化下乡

  三、改善中心村环境,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家园。一是改善生活环境。按照“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目标,对中心村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完善,实现了中心村路、电、水、通讯、公交等基础设施,与市区、城镇联通。部分中心村规划建设了集中居住小区,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二是改善生态环境。狠抓造林绿化,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消除了影响群众生活的污染源,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进入农民家中。三是改善政策环境。制定鼓励农民居住向中心村聚集的优惠政策,采取土地和宅基地置换、到中心村建房购房给予补贴等方式,引导周边村农民到中心村居住发展,打破农民以家族为圈、以村庄为界的传统观念和生活形态,逐步形成新的“乡村宜居中心”。

  四、强化教育,提升农村社区中心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国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农民群众,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科学文化教育。广泛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增强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能力。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农民教育培训7000多场次,发放教育培训材料20万份,受教育群众达30万人次。

文化下乡

文化下乡

  五、开展活动,创新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创建载体。深入实施以中心城区带乡镇(街道)驻地、乡镇(街道)驻地带社区中心村、社区中心村带社区非中心村、村庄带农户的“四带联创”活动,将城市文明创建的成功经验推广嫁接到农村。开展“星级文明户”、优秀家庭角色、道德模范等系列创评活动,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以“知荣辱、重品行、讲文明、我行动”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知荣明耻、做文明村民”、“告别陋习,从我做起”等活动;开展平安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开展“十进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党员、干部、职工、青年、妇女、“五老”中广泛招募志愿者,组建科普、医疗卫生、社区环卫、文化教育等志愿者队伍,以农村社区中心村为阵地开展志愿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在农民群众中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组织读书用书竞赛等“乡村阅读”活动;组建业余文艺团队,举办文艺活动和表演项目,积极参加社区文艺汇演;倡导全民健身,经常性地组织农民开展各类体育比赛。2008年以来,共组织读书比赛2000多次、文艺演出3000多场,开展文化进社区中心村活动1800多场次。

  诸城农村社区文明中心村创建,有效解决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了城乡文明一体进程,让广大农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中心村已成为带动周边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为整合政府公共文化资源找到了载体,加快了农村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提高农民素质搭建了平台。

责任编辑:站点管理员

分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