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首主页 |  加入收藏 |  投稿信箱:sdwmwtg@163.com

中国文明网首页 > 专题 > 山东传统文化之地方戏曲 > 山东地方戏掠影>正文

哈哈腔

2013-12-19

来源:山东文明网 作者:郑红丽

字体:[][][] [打印] [关闭]

    

山东省无棣县文化局组织的哈哈腔专场演出

    哈哈腔又名“喝喝腔”、“合儿腔”。流行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清乾隆年间钞印刻本中就有喝喝腔之名,并已在北京城内流行。约在1830年左右,由河北省盐山县传入山东境内的乐陵、无棣、阳信、沾化等地,和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所谓“东调”。流行于河北省清苑、沧州的支派,则称为“西调”。传统剧目有120余出,经常演出的有《双灯记》(赵美蓉观灯)、《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等。也保存了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小过年》、《摔纺车》等。伴奏乐器以四胡为主,月琴、板胡、二胡等配合。过去曾用长颈月琴伴奏,这种乐器类似琵琶,颈长、九品,四弦,右手按字,左手弹拨。板式分为头板、二板、三板、四板。句压场、三句撑、五句半等。还有“八句子”(八句娃娃)、“十二句羊子”。句格与柳子戏相同,可以看出它和柳子戏的血缘关系。其《秦琼发丧》一剧,全唱柳子,《金锁记》等剧中也有片段柳子,但用四胡伴奏。1956年9月,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乐陵县利民剧团演出《夜宿花亭》之后,成立乐陵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一批青年演员。目前山东省已无专业剧团,乐陵、无棣等地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责任编辑:郑红丽

分享:
相关新闻